本館之溼地公園為人工溼地環境,為本館為保留當地自然原生生態環境所營造的溼地。本溼地除了能讓蒞臨本館的遊客有一個戶外觀賞溼地生物生態行為的機會,也提供戶外教學及教育展示,並提供生物棲息的場所與空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淨化海生館生活與養殖的廢水。本人工溼地利用本館遊客及員工所使用後之生活廢水經過污水處理廠三級處理所產生之中水及水族中心戶外養殖池所排出海水再利用,完成淡水草澤溼地約2500㎡及擬河口泥灘地及紅樹林約2000 ㎡,半淡鹹水池約1000 ㎡,及海水生態池約6000 ㎡,陸域部份則以海岸林植被進行復育,期望經過時間之演替能形成一生物多樣的創造型人工溼地。
(一)溼地生物─鳥類
溼地是候鳥覓食、補給和渡冬的地方,常見如泛稱白鷺鷥的多種鷺鷥鳥,是溼地的常客,溼地的物種豐富,孕育著無數生命,不僅是候鳥的福地,更加是浮游生物、海岸軟體動物及魚、蝦、貝類的棲息地和繁殖場所。這些過境鳥類在此稍事休息後,將繼續踏上往目的地遷移的旅程,雖然對溼地而言,他們只是過客,卻是點綴繽紛生態缺一不可的角色。 溼地豐富的魚蝦貝類,也吸引眾多留鳥前來覓食,紅冠水雞(Gallinula chloropus)、白腹秧雞(Amaurornis phonenicurus)可以說是溼地的巡察員,常可看見他們低調的身影在四處巡邏著。另外還有烏頭翁(Pycnonotus taivanus)紅嘴黑鵯(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等都是常見的平原留鳥。他們在溼地中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對生態系的平衡有絕對之重要性
(二)溼地生物─植物
本溼地以人工復育之海岸林植物為主,多栽植與龜山同坡向之次生樹種如大葉雀榕、蓮葉桐、山欖、皮孫木、台灣海桐、欖仁、棋盤腳、魯花樹、黃荊、黃槿等。 在水生植物方面則以睡蓮、海茄冬、睡蓮、蘆葦等最具代表性。
(三)溼地生物─昆蟲
鄰近的龜山提供多種食草、蜜源植物,讓本區蝴蝶種類紀錄持續增加。異色尖粉蝶、黑脈粉蝶、淡褐脈粉蝶、斑蝶類、紅腹鹿子蛾等蝶類來回穿梭,溼地也是蜜蜂、蠅類、蜻蜓、豆娘、金龜子、蝗蟲、金花蟲等昆蟲棲息的地方。人工溼地的出現除了讓環境更多樣性外,更可從食物鏈的觀點,一窺大自然巧妙的安排。
(四)溼地生物─陸蟹
如果你在溼地內發現了橫著走的螃蟹,可千萬不要驚訝,因為這些螃蟹不是生活在大海中的物種,因為迷路而與我們在路上不期而遇,牠們是貨真價實的陸地上生物,生物學家稱牠們為「陸蟹」。「陸蟹」,顧名思義就是指生活在陸地上,日常活動不受潮汐影響的螃蟹。但是陸蟹的生活仍或多或少與大海或淡水擺脫不了關係,除成蟹本身對水份需求外,小螃蟹由於體積小,水份更易大量蒸發,也更需待在潮溼有水的環境中生活。
(五)溼地生物─魚類
為豐富溼地生態,海生館依溼地生態池水質鹽度不同,進行人工魚苗之放養,如砲彈、石斑、、鯉魚、草魚等均是溼地中悠游之魚種。
(六)溼地生物─螺貝類
螺貝類是本人工溼地中最容易觀察到的生物,只要壓低身子就可在步道、橋樑柱邊發現他們的蹤跡。螺貝類可簡單分為雙殼綱(Bivalvia)及腹足綱(Gastropoda),其中雙殼綱為二枚貝,其外型為兩片貝殼所組成,也就是俗稱的「蜆仔」;腹足綱俗稱螺類,最明顯的特徵在於牠們有堅硬的螺旋狀外殼,可用來保護其柔軟的身體。目前知道的螺貝類種類很多,分布很廣,從寒帶、溫帶到熱帶,從海洋、河口到陸地,從平地到高山到處都可見其足跡,是地球上第二大群的動物,僅次於昆蟲。
水族實驗中心
館藏標本室
溼地公園
墾丁天文台
海生館宿舍